主 页 培训教材全文-乙  
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四课 怎样作教会文字事工 

一、本课目标。
教会的文字事工既独立于其它教会事工之外,但又密切相关,是教会事工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工。而对作教会文字事工的要求,也既有真理方面的,又有专业方面的。本课内容并不包括专业方面的教导,只从真理原则,指出这一事工的作用和意义;希望引起弟兄姊妹对这一事工的重视和关心,也鼓励更多弟兄姊妹投入到这一事工中来。

二、预习部分。
1、思考题。
(1)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,有一半以上还没有自己文字的圣经;你认为有为他们翻译圣经的需要吗? 这个工作应由谁来做?
(2)不是只有作家才能作文字事工的,如果你写信或用手机发短信,只要是福音性的内容,就属于教会文字事工。你有这样做过吗?
(3)你会用电脑吗,有上网吗,这些设备对你的事工有帮助吗?
2、预习经文:背诵 路 1:1-4

三、讲课部分。
1、从以斯帖记认识文字事工的重要作用。
2、从圣经看文字在圣工上的应用。
3、文字事工对教会作出的贡献。
4、今日文字事工的具体需要。

四、讨论部分。
1、文字是神给人特有的智能,是其它动物没有的。你认为神给我们这一智能的目的是什么?
2、诗歌写作也是文字事工,如果诗歌借用社会流行歌曲或地方俚俗小调,即使配上属灵词句,唱起来你觉得合适吗?


          讲课全文
从小我对写作就没有兴趣,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文字事工沾上边;即使现在我每日大多时间是在电脑前写作,仍然感到神给我的呼召是作教导,不是作文字,写下这许多内容,只是为配合教导事工的需要。由于自己从来没有受过有关写作方法的专业训练,因此本课内容并没有关于写作方法的教导,只是从真理认识角度,指出这一事工的意义和作用。

一、从以斯帖记认识文字事工的重要作用。
我们从以斯帖记可以看到“记录”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;这正是文字事工的意义所在。

1、斯 2:23 记下事情的经过为神以后施行拯救作准备。
以斯帖记的内容极具戏剧性,它关键的转折点是因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;有人要谋杀亚哈随鲁王,因末底改告密而败露。本来事情过了就过了,只是由于有了记录,才使它在需要的时候,能再次被提出来。当哈曼想谋害末底改时,也正是亚哈随鲁王读了历史记录,想犒赏末底改的时候。整个事件因此急转直下;显示出文字记录的重要作用,为神以后施行拯救作好准备。
在另一件事例中,神应许犹大百姓在被掳后七十年可以归回耶路撒冷。神在应许中甚至指名道姓,说七十年后那位容许他们回归的王,名字叫古列(居鲁士)。赛45:1这不是预先为他取名,而是预先指出将会有一个叫什么名字的人;原因就是当时以色列民都心持两意,既拜耶和华神,又拜外邦神。王上18:21那些外邦神的先知也是这样告诉百姓,以后必有回归的机会;为此神借以赛亚清楚指明古列王的名字,这是任何假神先知做不到的。神使以赛亚预先记下以后必成之事的详情;到神施行拯救,容许以色列民回归的时候,使他们无法否认,这“回归”确实是从耶和华神来的怜悯。赛48:5

2、斯 9:20-21 记下蒙恩的经历,可以给后人作记念。
文字记录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,就是可以把事件留给后人,或作纪念,或作鉴戒,或作榜样。末底改对哈曼陷害犹太人,最后神如何施行拯救的事件,作好详尽记录;目的不是要记住敌人的深仇大恨,也不是要表彰自己功不可没,而是要使后人世世代代牢记神施恩拯救的事实,可以常常向神感恩赞美。
神对摩西也提出同样要求,要将神的命令和作为,都记录成册作记念,教导后人永志不忘。出17:14
我想这正是神给人有运用文字智慧的最大目的;只是人类在犯罪后,把文字的应用,更多用在自己身上。因此我们在作教会文字事工时,必须时时反省,究竟是在表达自我,还是在表达神的要求和作为?是要后人纪念自己,还是记念神的作为?

二、从圣经看文字在圣工上的应用。
圣经没有明确提到“文字事工”,但却处处反映离不开文字事工;因为圣经本身就是文字事工给人类的最大贡献。

1、文字是神给人类特有的智慧才能。
人类是世上唯一能运用文字作沟通、作记录的被造物。神为什么要给人类有这一特殊的智能呢?目的不应是为了人,给人特权,使人特殊,而是因为对人有特殊的要求和使命;要人在世上带领万物歌颂神、向神感恩,并把神的作为世世代代传递下去。创1:28
如果没有文字,那么传递的过程只能靠口传,很快就会传错,使神作为的真相被扭曲掩埋。记得小时候做过一个游戏,两队人以耳语传递一句话,到最后一人的时候,说出来总是和原话“牛头不对马嘴”,引得大家哈哈大笑。但如果把一句话写在纸上,把纸传递下去,内容就只有遵不遵行的区别,不会有任何更改的可能。由此可见文字在世代相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意义。
事实上人类在最早传递神旨意时,不需要经过一队人的耳语相传,就已经变样了。亚当把神对人第一个要求,传给夏娃时就出了差错。神告诉亚当,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是“不可吃、必定死”;创2:17但夏娃告诉蛇时,已经变成“不可摸,免得死”。创3:3我们不知道是亚当传错,还是夏娃擅自更改;可能他们之间也在相互推逶,只是“口说无凭”,谁都不认帐。

1)民33:2 早在摩西的时候神就叫他作文字记载。
为此到神借摩西传律法给以色列民的时候,就把十诫记录在石版上;摩西五经也成了人类最早运用文字智能,记录神的命令和作为,使人对神的认识,和对神旨意的明白,有十分明确,不可更改的范围和内容。这些内容经过记录和保存,才能正确传递到今天我们这一代,成为我们信仰可靠的依据,认识救恩明确的范围。
由此可见圣经对我们的关系是何等重大,神给人类有文字智能是多大的恩典;但人类在亚当犯罪后,并没有正当使用这智能。从考古发现人类使用文字,在摩西时代之前人类早就使用文字了,但内容都是记录自己,纪念自己。我们应当由此得到提醒,作教会文字事工不是只要能掌握文字写作的知识技巧,更需要有真理原则的规范,是以神为中心的运用。

2)伯19:23-24 用文字记下的内容是明确而不能随意更动的。
在还没有录音的年代,如果不是黑字写在白纸上,就变成没有凭据,造成不负责任,信口胡说,是非曲直难以分辨。若有字据写下,就可记录事实真相,证实事情的真实性。
约伯在和三位朋友争辩过程中,也是持这样的意见,巴不得能把各人所讲的记录下来,将来到神面前可有依据,辩明是非;意思就是提醒三位朋友,对今日所讲的话是要负责的。今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来往,如果有文字记录的,我们也确实会比较谨慎从事,因为知道是无法否认,是要负责的。但我们更当记得,将来在神那里审判的时候,是不需要用人类文字记录作依据的,我们的一言一行,在神那里都有记录。太12:36-37

3)路1:1-4? 作文字事工要求人对事工有负责认真的态度。
由于文字记录是无法更动,不能信口开河,因此作文字事工首先就要求有负责任的认真态度;作教会文字事工就更是如此,这不只影响到写作者的声誉,更是直接关系到神的荣耀。即使是一篇见证,也必须内容真实;有人以为好心帮神讲得过分些,神大概不会责怪,这是对神没有认识的无知。耶稣不需要我们为他做广告,传福音不是推销,因此见证必须真实,人心受感动全在圣灵的工作。
路加没有跟过耶稣,但圣灵让他不但写前书路加福音,还写后书使徒行传。徒1:1四福音的作者里,只有他是没有见过耶稣的;但他在写作这些内容时,却有十分严谨的态度,为从事教会文字事工的同工,留下最好的榜样。在路加福音一开始,路加就指出,这些内容都是经过他从起头详细考察,并按次序写下的,反映他在写作时的认真负责态度;也使路加福音的内容,有比较清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。

2、圣经是用人的文字表达神的道。
神为什么在世上只给人类有使用文字的智能?虽然圣经没有明确回答,但我相信这目的是离不开这本圣经的。既然人是神造的,人的文字智能也是神给的,在一切文字记录里,只有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;提后3:16那么答案很清楚,神给人文字智能的心意,必然就是要人用来记录他的默示,阅读他的默示,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去。

1)启1:3 读神的话是神给人有使用文字智慧才能的主要目的。
启示录主要是以论说“将来必成的事”,很多弟兄姊妹反映看不懂,因此就不看,这是十分可惜的;因为神早已指出,即使看不懂也得看,只要念这些预言,就是有福的。反复读神的话,这正是神给人有使用文字智慧才能的主要目的。不信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;如果已经信主,是神儿女,有文化知识,却不用来读神的话,将来在神面前,是难免要受责问的。

2)约20:31 人从圣经所记的内容可以认识耶稣,明白真道,寻求永远的生命。
文字的功用,不外乎是记录,阅读,认知,遵行。如果是与人有害的内容,阅读遵行的结果,是祸害人;如果是没有意义的内容,即使不直接祸害人,也浪费人的时间精力,造成误导;如果是一般与人有益的内容,可能带给人今生正面的效果,但只是暂时性的;惟有圣经,它记录的是神的话,是福音真理,是赦罪救恩,我们阅读相信遵行,能带给我们永远的生命。这不但是约翰写约翰福音的目的,也是全本圣经的目的,也应当是教会文字事工的目的。

3)罗15:4 圣经所记的内容是要使我们灵命得教训得造就。
圣经的内容,不但使人明白福音,接受救恩;在我们信主后仍继续教导我们,使我们灵命得长进,在患难中得安慰,在人生中有盼望,有正确的追求方向。这是文字给人类带来的最大贡献,这也应当是教会文字事工的基本内容。?

三、文字事工对教会作出的贡献。
如果神没有把使用文字的智能赐给人类,那么今天人类世界会是怎样情形,简直无法想象。如果人类有使用文字的智能,却不用在记录神的命令和作为,也就是没有圣经,那么世上有再多的文字著作,却没有对永生正确的引导,对人类又能带来什么益处呢?感谢神,虽然人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悖逆,但神还是通过拣选、启示和教导来拯救罪人;在这历史过程中,人类使用文字的智能,教会的文字事工,是起过十分关键作用的。

1、圣经是人类文字所作出的最大贡献。
如果人类没有使用文字的智能,就没有圣经,人类对神救恩的认识,只能通过口传身教,这不但增加福音传播的难度,而且也很快就会传错,甚至失传。历代以来,神的救恩能毫无错谬地传承下来,使我们有明确无误的信仰范围,和圣经流传是分不开的。圣经把神的救恩以人类文字形式写下来,才能正确流传;这是人类文字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,它带给人类的祝福,不是任何世上文字效果所能比的。
耶稣在差派门徒去向万民传福音之前,先开他们的心窍,使他们能明白圣经。路24:45我们作差传、离不开这本圣经,因为这是我们传福音唯一依据。我们的差传前辈,到任何民族中间传福音,总是首先把圣经翻译成当地的文字,没有文字的民族,还要先为他们设计文字;目的不是为倡导文化教育,而是为配合传福音的需要。

1)各种圣经(包括单行本)每年全世界发行量超过十亿本。
圣经一直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文字事工,也是发行量最大的书籍;包括各种单行本、选本、单张,每年的发行量超过十亿。这是我们把福音传给万民的关键一步。就如耶稣所说的撒种比喻,种子是到处撒,连路旁也撒,这是取得百倍收成的必要前提。今天圣经每年发行这么多,虽然不可能每一本都取得效果,但每一本都是一粒种子,即使撒在路旁,也有它的意义和作用在。

2)现在世界上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种类二千多种。
我们都知道差传的最终目标是要把福音传到万邦,路24:47我们想到的,总是人需要走遍万邦,却常忽略了文字事工达到万邦的必要。如果一个民族,我们不掌握他们的语言文字,即使人到了那里,又能作什么呢?
现在世界上总共有六、七千个民族,也就是有六、七千种不同的语言文字;其中已经有圣经的,是二千多种。还有一半以上的民族,没有自己语言的圣经;我们又怎么能把福音有效地传给他们呢?可见在完成差传的大使命中,教会文字事工有多重要。可惜一直到今天,人对圣经翻译成各种文字的关心,仍然远远落后于对差派人去各地传福音的热情;不明白如果语言文字事工不跟上去,即使到达万邦,也是无法向他们传的。

2、改教运动和福音传入中国过程中的贡献。
我们再从教会历史来看神及时安排文字事工配合的效果;对教会的建立,是有十分关键意义的。

1)十五世纪马丁路德改教时首先就是翻译圣经成德文。
教会在中世纪,处于天主教教皇的黑暗统治下,一般信徒无法直接看到圣经,真理被蒙蔽歪曲。到十五世纪马丁路德奋起指责教皇九十多条罪状,开始改教运动。这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顺利的,马丁路德曾被教廷定为异端,要被处死。当他躲在一个古堡里的时候,他把圣经翻译成德文,让一般民众都能看懂,可以分辨究竟圣经是怎么说的,是教皇对,还是他指责得对。

2)欧洲印刷技术应用到印刷圣经上,使圣经因此得到普及。
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,一般德国民众是可以看懂了;但当时书籍主要还是靠人工手抄,又怎么能使民众普遍看得到呢?神奇妙的安排,就在这时候,活字印刷机在德国被发明并投入实际应用;使德文圣经立即得到印刷,为民众直接读到圣经提供了条件。神及时利用文字传播工具,对改教运动的成功,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。这也给我们看到神在教会历史进程中的掌权和安排。

3)马礼逊1807年到中国传教时,首先也是翻译圣经成中文。
我们中国福音的传入,最早有记录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的时候,只是最后没有能流传下来;相信这有神的美意,因为当时传入的景教,乃是不纯正的信仰(不信三一真神)。今日纯正信仰福音,是由马礼逊在1807年首先传入的。当时中国官府对福音传播有十分严厉的限制,加上中国民众的抵制,几乎没有可传的环境。马礼逊到了中国,首先做的也是把圣经翻译成中文,为以后福音的传播作好准备。

4)第一个华人传道梁发原是印刷工人。
文字事工必须有传递的途径。当初马丁路德翻译了德文圣经,得到印刷术的及时配合,才得以发挥文字事工的重大作用。马礼逊翻译了中文圣经,当时在中国根本没有印刷出版的可能,结果是在今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出版的,因此缺乏向中国民众传递的途径,带来的效果并不普遍。
但神也有奇妙安排,马礼逊带领信主的第一个中国传道人梁发,原来是印刷工人;他传道时就自己刻版并印刷一些简单的福音单张小册,向人分发传福音。比较著名的是他印发的《劝世良言》,洪秀全曾拿到过它。可见教会文字事工在中国教会建立过程中,也是有过重大影响的。

3、天路历程作者本仁约翰在不能用口为主作见证时,仍有用笔的机会。
文字事工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功用,当人在无法用口表达的处境下,有时还能有用笔表达的机会。
在荒漠甘泉8/27的信息里,提到天路历程的作者本仁约翰,因为被拘禁,不但人身失去自由,也失去与人说话的权利(可能是在狱中单独关押);但他仍然有用笔的机会,使他因此写出《天路历程》这本帮助过许多人的巨著。

四、今日文字事工的具体参与。
中国的传统观念,认为文字事工是 “文人”的专职,和其他人无关。随着今日社会文化水准的普遍提高,这一片面观念也正在改变中;但一般信徒对教会文字事工的重视和参与,仍明显不足,认为这一事工离自己还很远。
下面几个方面,既是我们为这一事工代祷的具体方向,也是给我们实际参与这一事工,提出一些简易可行的建议。

1、圣经尚需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。
首先我们要为文字事工祷告的,是为圣经的翻译;世上还有三、四千种民族没有自己语言的圣经,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使命,但却是福音传给万民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任务。就以我们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来说,还有一半以上是没有本民族语言圣经的。我们面对这些迫切的需要,不能认为与己无关;应当看到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,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。但直到今天,真有负担投入这样翻译圣经事工的华人同工,仍然少之又少;是我们首先应当在祷告中记念的题目。

2、从事各种属灵书籍写作和翻译。
近年来弟兄姊妹中投入文字事工的人正日见增多;他们或是写自己的见证,或是写造就人的内容,或是翻译不同语言文字的作品,使今日中国教会有丰富的属灵书籍选择,这是值得高兴的现象。但能这样写作的,在弟兄姊妹中,总只是少数;以至大多弟兄姊妹以为自己和文字事工没有直接关系,只要尽上代祷责任就可以了。
我们应当为专作文字事工的弟兄姊妹代祷,求神给他们有属灵的智慧,写出信仰纯正,能造就人的内容;也求神在经济等方面,为他们有丰富预备。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和文字事工的距离也并不是那么远,我们虽不是专职从事文字事工,但也多少有参与这一事工的机会;过去有些弟兄姊妹通过写信向人传福音或作劝勉,这就是参与文字事工的具体表现。从这一角度看,保罗不只是一位差传前辈,也是作文字事工的前辈;他留下的书信,给历世历代信徒带来的帮助,远比直接从他得帮助的要多得多。
随着科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,人与人之间的异地沟通,早就不再限于写信。今日的网络电子邮件,手机发送短信,以至脸书等即时交谈,都离不开文字事工的范围;使我们今日参与文字事工的途径,也得到极其丰富的扩展。问题是我们把这些科技,只用在自己生活的便利上,还是能有负担,借这些途径为主作些什么。?

3、配合他人的讲述作记录和编辑,达到不同恩赐的配搭事奉。
有一位弟兄特别有写传记的恩赐和负担,他的方法是听到有宝贵经历的弟兄姊妹,就去和他交谈,然后帮他记录整理,编辑成书出版。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事工,在作文字事工外,也体现肢体不同功用的相互配搭。很多有宝贵经历的弟兄姊妹,由于缺乏文化,不善表达,无法把所经历的写出来帮助别人,而另有弟兄姊妹则有写作的恩赐,却缺乏写作的内容;当这两类弟兄姊妹在事工上配搭起来,宝贵而造就人的见证传记就写出来了。
象这样不同恩赐的配搭事奉,圣经里也有先例;耶利米当时可能不方便记录神对他说的话,所以通过口述,由巴录记录下来。耶36:18这种采访形式的配搭事奉,可以为教会文字事工提供更广阔的事奉机会;不论是见证还是真理教导,都可以通过这样配搭的形式,不但能达到事奉的效果,也体现同心配搭的事奉。

4、今日中国教会最缺的是国人自写的属灵书籍。
由于过去中国教会很多前辈全心关注传福音,比较不很愿意化工夫在写作上,以至我国的属灵书籍,一直是以翻译为主。这一情况近年来正在改变中,但总的来说,在种类数量和内容质量上,都还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教会发展的需要。虽然翻译著作只要信仰纯正,应当同样能造就弟兄姊妹;但不可否认,在表达方式和引用实例时,容易使读者感到缺乏文化认同,以至领会不深。若能有本国同工的著作,应当更容易赢得弟兄姊妹的呼应。

5、社会公开发行出版和销售有关福音书籍的渠道正在增多。
文字事工必须要有流通渠道的配合,才能发挥它的实际效用。过去圣经和属灵书籍的流通渠道在中国一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,近年来似乎开始有多一点的机会。随着社会上出现经销各类专业书籍的书店,基督教专业书店也应运而生,专门销售和基督教有关的书刊礼品。虽然这类书店不能卖圣经,这是三自会的专利,也只能销售有书号的书和音像产品,但仍然可以体现出流通渠道的增多;我曾在各地去过多间这类书店,它们除销售书籍和礼品外,也有举办相关方面的读书会,其福音效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除有这类专业书店外,现在还有网上书店,为福音书籍的流通,增加实用的渠道。当然这方面事工现在还在环境上有诸多限制,而且在经济上也压力沉重,不易维持。凡从事这方面事工的弟兄姊妹,都是因为有心事奉而甘心付出代价,并不存取利之目的。这是教会文字事工的一个新生内容,需要我们代祷和支持,也盼望有更多人愿意投入这一事工。

6、编辑、印刷、发行、运输是文字事工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。
讲到文字事工,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作;这确实是文字事工的基本内容,但却不是唯一内容。文字写作要发挥作用,必须印刷发行,和流通渠道。这本来都只是简单安排手续的问题,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,使圣经和很多属灵书刊的流通,成了文字事工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事工。
从事这方面事工的同工,都必须熟悉印刷,搬运,收发这类事情,掌握各地教会的联络途径,甘心默默辛苦操劳,有时还无法逃避承担后果的责任。可惜教会中能认识并记念到这样事奉弟兄姊妹的人却不多;直到今天,这一事工在各地教会文字事工中,仍然是十分关键的环节。我们必须认识,它们同样是圣工,需要有人投入,更需要弟兄姊妹代祷关注。

7、诗歌写作。
唱诗司琴是聚会或个人灵修内容,属教会牧养事工,我在前面有关聚会安排的课文里已有提及。写作诗歌则属教会文字事工;过去认为诗歌写作都必须是专业“音乐家”,现在随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,使诗歌写作也渐渐普及起来,或说对“音乐家”的要求也大众化起来。近年来在教会中不断有新的诗歌流传开来,因大多带有时代音乐的特征,又以短诗为主,所以被称为现代短诗。
本课内容着重在对文字事工的真理要求,所以这里只就诗歌写作时,应当注意的真理原则,提出几点建议。

1)可14:26? 诗歌是教会圣工不可少的部分。
犹太人去圣殿时,总是载歌载舞,一路唱着诗去的;诗篇中的上行之诗,就是他们上圣殿时常用的诗歌。耶稣和门徒聚集时也有唱诗,很可能也是经常一路唱着诗去橄榄山的;因此从初期教会开始,诗歌就是聚会的一个重要项目。有唱诗,就有诗歌写作的需要;但就如教会文字事工和一般文字工作不同,诗歌创作和一般歌曲创作也不同;创作时必须考虑到真理原则的要求。
诗歌创作包括歌词和乐曲两个方面,这两者之间的关系,歌词应当是主要的,乐曲起到配合的作用。我们唱诗的目的不是为音乐,而是为灵命造就;唱的时候注意力不是放在诗歌乐曲的音乐性上,而应放在歌词内容的造就性上。因此一首合神心意的诗歌,首先令人想到的,应当是它的歌词,不是旋律。比如大家熟悉的奇异恩典,何等恩友,你真伟大;尽管它们的旋律是这样优美动听,但我们提起它们时,首先想到的就是歌词的内容,音乐旋律只是帮助我们喜爱并记忆歌词内容,使我们可以更容易得造就,得激励。如果对一首诗歌,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曲调,就容易使诗歌只具音乐性,缺乏造就性;唱诗就只是为唱而唱。

2)歌词的内容应当是通过内心的思念反省,达到向神感恩歌颂的目的。
保罗在他书信里,有两卷提到关于诗歌的教导,都着重在对内心的要求。在以弗所书里提到要口唱心和,弗5:19在歌罗西书提到要心被恩感歌颂神。西3:16因此我们唱诗的目的,应当集中在“心”上;这“心”不是自我中心的流露,而是以神为中心的追求,使自己心灵得造就。
传统的诗歌往往有比较丰富的内容,每一首诗歌包含一个完整的属灵经历或感受;当我们唱完后,就好象得到一次提醒,跟着一起经历,再经过反省对照,心灵就能得到造就和激励。现在有些短诗,歌词只是口号式的简单重复,再通过反复不断大声歌唱,除能激起人的情绪外,并不真能带给人心灵的共鸣;似乎是想勉强人的思想跟着口号走,但实际却常造成人思想惰性,不作思考,唱过后在心灵里只是一片空白。

3)出32:18-19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,它的旋律曲调并不都是中性的。
音乐也是一种语言,通过它的节奏音律变化,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意境,支配人的感情。因此诗歌的乐曲创作,应当以引起人圣洁肃穆,远离世俗的心情为目的,才能配合诗词,带给人心灵的造就。传统诗歌多采用庄严平板的节奏,不是他们不会把乐曲旋律作得花腔多变,而是希望配合歌词,帮助人发自内心歌唱的目的。否则信徒在唱的时候,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跟上乐曲的节奏变化上,没有时间去思考诗歌的真理意义,也就无法达到心被恩感的目的。
如以色列民在西乃山下歌唱跳舞的音乐,正是造成人败坏的推手。出32:7-8可见乐曲表达心声,既可能激起人正当感情的投入,也可能勾起人肉体情欲的奔放;在谱写诗歌乐曲时,不可不作注意和选择。

8、文字事工一般独立于传统教会事工之外,需要有更多人投入事奉。
过去中国教会的同工,大多情愿辛苦奔跑,也不愿从事写作。目前这一状况虽已有改善,新一代同工,对文字事工的参与已渐渐普及,但和中国教会发展速度和实际需要相比,仍有相当差距。这不但和中国传统观念对文字事工不够重视和存畏难情绪有关,也是因为教会文字事工在组织和经济关系上,基本是独立于教会直接安排之外;以至较少同工在考虑事工方向时,会作这方面的选择。希望随弟兄姊妹普遍对文字事工的重视,能有更多同工,愿意投入到这一事工中来。

9、随着通讯技术、音像设备、电脑网络的普及,文字事工也提高到新的层面。
文字事工的完成,离不开传递输送的渠道;过去集中在印刷发行运输销售,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,通过音像网络等新的科技手段,使文字事工的传播,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。要学会这方面的专业,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;但使用这些科技手段,则不是那么困难。就如不懂电学原理的人,开关点灯应当还是不难学会的。
我把这方面的学习和运用,也都归类在“文字事工”的范围。我们在应用时,也需要注意真理原则方面的要求。
科技本身是中性的,在不同的人手里操纵使用,会产生极其不同的效果。今天的网络,内容已经丰富到难以想象的地步;但其中负面的内容,造成的后果,可能远比正面的影响要大。因此在使用这些新科技成果时,不但需要对自己有严格的真理要求,在道德规范上,也必须有高标准的自我纪律,否则难免会带来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。
另一方面,中国教会许多基层同工,由于文化程度的局限,加上对新科技的传统偏见,至今仍然没有使用电脑,利用网络的习惯。似乎这对事奉没有直接影响,但从事工的发展和效果看,不但会有影响,而且这影响将会越来越大。我们应当把学习这方面基本操作方法,也看作是在作教会事工。而且当我们学会使用这些科技设施后,就会明白它们对事工所带来的便利;即使为此花些时间精力学习,也是值得,对事奉有帮助,也是合神心意的。